当前位置: 首页 >> 兰台世界 >> 正文

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的趋向——试论档案编研工作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4-04 [来源]: [浏览次数]:

辽宁省档案局(馆) 李影

[内容摘要]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机构的重要职能体现。目前,随着社会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档案编研工作也发生着深刻变化。针对我国现阶段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本文分析了编研工作的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关键词]档案 编研 趋向

档案编研工作就是档案部门以馆藏档案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会利用和需求为主要目的,在对档案史料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将一系列原始的、静态的、零散的档案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使其潜在的档案信息以较高层次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社会提供利用。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档案编研工作带来了强烈冲击挑战,现阶段的档案编研工作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现代化及多样化等特征。本文从目前档案编研工作实践出发,在分析其发展现状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从选题、选材、开发形式、编研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与对策。

一、档案编研工作的现状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就曾提出档案编研工作人员要向司马迁学习,通过编研档案史料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改革开放后,随着档案工作全面恢复及工作重点的转变,档案编研工作逐渐起步,出现了以史料编纂为主的热潮。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各地档案编研工作呈现出数量大、品种多的良好发展势头。

据对2002年全国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情况统计:各级各类档案馆公开出版编研成果807种,23307万字;编研内部参考资料5405种,44850万字。各级各类档案室公开出版编研成果716中,15723万字;编研内部参考资料14510中,285686万字。①2003~2006年,全国档案部门共出版档案编研成果6018项,而经济发达的江苏、广东、浙江三省共计大5147向,并有6向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产生了一大批具有较好影响的编研成果。特别是在国家档案局积极带动下,各地档案部门出版了一系列编研成果,如:2009年为庆祝建国60周年,北京、上海、辽宁等二十余个省、市(地区)出版了《城市解放》专题系类档案文献汇编;2011年辽宁省档案局(馆)主编的《红色记忆——中共满洲省委档案文献图集》成为全省庆祝建党八十周年重要内容;第一历史档案馆参与制作的《国宝档案》在中央国际频道热播后,辽宁省档案局(馆)积极协助参加纪录片拍摄,与科教频道联合制作了《带血的轨迹——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东北活动纪实》产生较好反响;近年来,由于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为揭露日本侵华罪行,辽宁省档案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料,出版了《罪恶的七三一和一○○细菌部队》、《满铁卢沟桥事变》、《满铁与移民》等系列成果,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好评;为让百姓更好了解档案,自2010年起辽宁省档案局(馆)挖掘馆藏,与《辽宁日报》合作推出《风物辽宁》专栏,发掘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史料,共编辑出版文章200篇,总字数达33万字,成为辽宁地区档案文化品牌;同时,围绕中心工作,在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出台后,各级档案部门根据农业和农村工作开展编研工作,辽宁省档案馆编出《三农文件汇编》(并刻制光盘)等专题性编研材料。

二、档案编研工作的时代特征

随着编研工作不断发展,各级档案部门编辑的成果不仅在数量、形式、质量上有所提高,就其工作特点、方式、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

1.档案编研工作贴近社会需求

档案编研工作要跟得上社会文化发展节奏,就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档案工作发展到哪里,编研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针对外国反华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档案编研工作者以编研成果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将经得起推敲的编研成果公布于众,有力增强了档案宣传力度。此外,随着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聚集“三农”问题,档案部门充分发挥馆藏优势,利用馆藏资源形成文件汇编,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不断深入“三农”、“民生”方面宣传,体现出档案编研工作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特征。

2.档案编研工作主动性增强

档案编研工作是一项社会服务性工作,只有通过提供服务创造社会价值才能实现编研工作本身的价值。因此档案编研工作在切实把握社会需求的情况下进行选题研究,一方面提高了档案编研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使得编研成果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实现编研与现实工作的接轨;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又改变了“有提问再回答,有需求再编研”的被动服务模式,在积极主动的服务理念下,增强了档案编研工作的主动性。

3.档案编研工作向深度发展

进入21世纪后,档案编研工作逐步向“深”发展,不在局限于只“编”不“研”的落后状态,越来越注重对档案史料的研究和探索。编研工作中的编辑和研究相辅相成,“编”是基础,“研”是提升。现阶段,档案编研工作者日益重视在编辑工作中做好研究材料的积累,在适当时机,将编辑过程中积累的史料重新梳理编辑出版。这对于提高档案编研工作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档案编研工作的发展趋势

面临着档案编研工作创新观念、主动性不断增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强,档案编研工作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档案编研选题时代化

档案编研工作是对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再创造,要体现出档案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共建。一直以来,档案部门服务受到“重政治轻经济”、“重行政团体轻百姓民生”思想影响,编研选题和形式也多为工作年检、大事记和文件汇编等。随着“民生”观念不断深入及档案文化功能的凸显,档案编研工作选题将更具有用性、时代性特点。档案编研选题只有贴近时代、贴近大众、贴近民生,才有生命力,才能被群众接受,从而让档案发挥出其文化价值。

2.档案编研主体社会化

长期以来,由于档案工作一般服务对象锁定在为组织机构服务及多数档案具有唯一性等特点,编研工作的实体一般也多由档案部门实施。但是随着档案馆社会化、开放度不断增强,档案信息的利用不在仅仅是专为某些部门服务为设;同时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便捷,只要获取了档案资源,就可以进行但按开发,进行档案文献编研,更加凸显出档案的信息特性和文化特性。同时,随着口述档案等新兴档案形式的出现,越来越多行业和个人都已经参与到了档案编研工作当中。同时受到档案部门在资源、人力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档案部门与各党史研究部门、社科院、高校之间开展合作,已成为提高档案编研实力的一种有益探索。

3.档案编研载体多样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档案编研成果大多是以单一纸质文字出版物的形式出现,载体单一,利用起来也比较繁琐。然而由于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档案信息也突破以往单一纸质向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出现并传播,编研成果也将以更加丰富的载体形式出现,如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数据库、网上出版物等形式并存,这样既提高了档案信息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更提升了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影响范围。

4.档案编研成果品牌化

由于以往档案编研工作多是领导布置,缺乏主动性,因此编研成果作为档案部门文化产品的属性并不突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编研成果成为档案部门走向市场的主要产品,就要考虑如何推销使其畅销。笔者认为档案编研成果只有走品牌化道路,才能在激烈的文化市场谋得一席之地。因此,在进行档案编研时,要在品牌意识引导下,逐渐树立起档案编研成果独特品牌。一方面档案编研要有自身特色,抓住档案信息包含大量历史记录的信息优势,充分展现档案信息特色;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品牌”、“精品”的编研模式将编研成果推向公众。

四、档案编研工作的改革对策与措施

面临着档案编研工作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档案部门要在选题范围、基础素材、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发展,坚持以“编”为主,“编、研”结合,不断推出精品成果。

1.广开思路,拓宽选题范围。

拓宽选题是改革档案编研工作的首要前提。档案编研作为信息开发利用的重要部分,只有主动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应对时代需求,扩展选题范围,才能形成顺应时代主流的档案编研选题思维模式,充分发挥出档案文化价值。

第一,围绕中心工作展开编研。档案作为国家文化财富,蕴含着许多历史久远、弥足珍贵的史料,对党和国家进行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首先要中心工作服务。近年来,为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襄政作用,全国各地档案局(馆)都依托馆藏创办了《档案资政》等参考资料,围绕中心工作适时对档案史料进行编发。如辽宁省档案局(馆)为配合辽宁温泉发展,编辑了《辽宁地区温泉资源调查》;此外还先后编辑了《沈阳、大连、阜新、等地日伪时期城市规划》及《日伪时期城市下水设计》等多期资政材料,为对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2006年,为落实李长春关于将抚顺战犯管理所“修旧如故”指示精神,辽宁省档案局(馆)主动出击,充分发挥档案的历史凭证作用,依据档案提出了抚顺战犯管理所修复方案,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产生较好反响。因此,只有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中心工作服务,才能将编研工作“有位”。

第二,配合纪念活动推出专题档案。档案编研工作要与时代合拍,既要兼顾时效性又要有前瞻性,因此配合纪念活动推出专题档案无疑是提升编研工作的一剂良方。一方面,配合纪念活动推出专题档案能够充分发挥档案效果、扩大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利用档案开展纪念活动,也能够以档案印证历史,以档案还原历史,增强其真实性。如档案部门可结合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主题开展编研工作,以档案再现历史,扩大档案编研工作影响力。

第三,研究文化热点捕捉编研选题。档案编研成果作为文化产品,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和公共文化热点。编研工作人员要多层次了解和把握文化市场的走向和社会研究热点,适时调整选题方向,捕捉到符合公众焦点和社会热点的编研选题。如近年来,随着收藏热不断升温,第一历史档案馆便编撰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方面的档案,在社会广受欢迎。

2.夯实馆藏,丰富编研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馆藏资源是档案编研工作的对象,直接决定着编研工作的选题和水平。档案编研工作在围绕馆藏资源展开的同时,还有扩宽范围,加强资源建设,丰富档案编研的素材。

第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编研材料来源于档案,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前提。没有丰富的档案资料作为基础,就很难编研出高质量的成果。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档案资源体系,尤其是要加强民生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突破馆藏界限,积极征集散存于民间的档案史料,弥补馆藏空白与不足,优化馆藏结构。

第二,扩宽编研素材范围。以馆藏资源为主要素材的编研成果,往往局限于编史修志、工作查考等,而无法充分发挥出档案信息的文化传播功能,限制了档案编研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因此在编研素材的选择上,一要抓住大事要事,围绕中心工作、适应社会需求;二要紧近民生,是更多的民众在有兴趣、有机会了解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三是要突出特色,在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同时,要广开思路,搞出特色,如名人档案、口述档案、声像档案等多元化档案题材,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具有地方风土人情及特殊历史事件的编研成果。

3.丰富形式,组织系统开发。

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往往以单一史料形式出版,社会认知面窄,影响范围也受到局限。因此,档案编研要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组织系统开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满足社会不同档案需求。

第一,多种出版形式。档案编研要坚持尊重历史的原则,目前史料汇编多采取影印方式,但出版形式上可以突破纸媒,实行缩微胶片、光盘并举。而且同一课题也可以同时推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形式的成果,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在档案公布方面,不同的编纂形式,或繁或简,也可以从不同层面,满足社会公主需求。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作为档案信息深层开发的平台,促使档案编研工作向更广阔的范围发展。

第二,多种开发形式。在对专题档案开展系统编研和深入开发的基础上,举办专题展览、参与拍摄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多档案信息进行多层次开发,都是扩大档案编研工作成果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档案部门利用馆藏档案与电视台等合作拍摄的纪录片,都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多种研究形式。对于课题项目,需要有计划有分工地进行专题研究,并将研究贯穿于整个编研工作,通过专业期刊、学术专著、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以集体或个人形式推出学术成果,既丰富编研工作研究形式,又能促进编研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4.编研结合,提升工作水平。

“编辑”“研究”如档案编研工作的两翼,不可偏废。在工作中,要坚持以“编”字为主,“研”字深入、编研结合的方针,通过推出精品,提升档案编研工作水平。

第一,以“编”为主,顺应时代。由于档案工作性质决定,为历史研究提供史料,为中心工作提供参考仍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受到档案部门整体工作水平、研究能力等影响,现阶段档案编研工作仍要以“编”自为主,根据社会焦点、研究热点等适时编辑出版符合社会文化需要的编研成果。

第二,“研”字深入,提高档次。编研成果要上档次,就必须在“研”字上下功夫。要研究相关专题的历史背景与脉络,研究馆藏档案的形成与沿革,研究专题档案的内在价值和相互联系,研究编研工作的经验和现代手段技能等等。只有加大研究力度,才能增强档案编研成果的学术含量。

第三,编研结合,打造精品。“编”和“研”作为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编”就是为满足社会需求对档案进行有目的整理、加工与编辑;而“研”是满足社会需求对档案内容进行研究与考证。可以说“编”是基础,“研”是升华。因此,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在“编”的同时做好“研”的准备,促进“研”水平提高,以创造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史实准确的档案编研精品。

档案编研工作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根据编研理念与实践变化,将其丰富发展。正如杨冬权同志在《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向和新出路》中所讲,档案编研之路将越走越宽。